OB欧宝电竞·(中国)官方网站

乐居在昆明的印度学者

2023-07-29 12:03:43
浏览次数:
返回列表

  中科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昆明分部有位温婉的印度女子和一位身材瘦小、皮肤黝黑的印度小伙,他们是来自印度油料作物研究中心的教授苏嘉莎和西植园的在读博士生敖玛。刚巧,两人都来自印度南部。西植园的博士生张洋与苏嘉莎教授在同一个实验室工作,通过张洋,记者与从两位印度学者那里了解到了他们乐在昆明的点点滴滴。

  不知从何时起,中科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昆明分部里就出现了一位身着印度传统服装的温婉女子,长长的披肩随风轻扬,几许神秘,几许妩媚。也不知从何时起,分部里就活跃着一位身材瘦小、皮肤黝黑的印度小伙,他总喜欢与中国学生一起打排球,他总喜欢蹬着赛车飞一样地从园中穿过,别人下车推行时,他依然蹬着自己的“风火轮”上下陡坡,常常引来路人惊讶的目光。他俩究竟是谁?为何都选择来到云南,来到昆明?

  几经打听,终于弄清那位印度女子是来自印度油料作物研究中心的教授苏嘉莎,她是以中科院高级访问学者的身份来到西植园的。印度小伙敖玛则是西植园的一名在读博士生。刚巧,两人都来自印度南部。西植园的博士生张洋与苏嘉莎教授在同一个实验室工作,并且能流利地说英语,在同学们的推荐下,张洋充当了此次采访的翻译,通过他,记者与两位印度学者愉快地“聊”了起来。

  印度电影过去以赢利性影片为主。但如今出现了一种新倾向:生产大量的“中级影片”,其主题是严肃的社会问题,同时又具有令人神怡的娱乐性。这让印度电影的票房收入变得相当可观,也赢得不少国际大奖。

  时至今日,不少昆明人仍能随口哼唱出印度电影《流浪者》的主题歌,有的甚至可以用印度语演唱。可以说,昆明人对于印度的了解,正是从印度电影开始的。

  “想当年,印度电影在昆明风靡一时,每当播放时简直就是万人空巷!”说起印度电影,市民陶老先生一下子热血沸腾。他告诉记者,上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印度电影炙手可热,其中《流浪者》、《大篷车》、《奴里》更是反复播放还场场爆满。当时,绝大多数人家里连电话都没有,通讯落后,但播放印度电影的消息却传得特别快,一点都不亚于如今网络时代的传播速度,人们观看的劲头十足,再远都要赶去看,哪怕是步行5公里路也要去,并且风雨无阻,夏天忍受蚊虫叮咬,冬天拎着火炉、穿着棉衣都要去。印度电影里的歌曲好听,舞蹈和服装好看,异域风情非常吸引人,各个年龄阶段的人都喜欢看。就像当下的《3D泰坦尼克号》一样火爆,但中青年人喜欢看,老年人就不太喜欢,因为它太激烈了,震动太大。

  对于昆明的年轻人来说,可能对印度早期的电影不太熟悉,而近几年推出的《阿育王》、《贫民窟的百万富翁》在中国引起了不小反响,使世人对于印度也有了不一样的认识和感受。

  那么,印度人是否喜欢本国的电影?“Of course!(当然!)”问题刚一出口,苏嘉莎和敖玛异口同声果断地回答,他们对本国电影充满信心。“喜爱到哪种程度?是不是已经疯狂了,达到了‘粉丝’的地步?”“Yes”他俩肯定地回答。“我们更喜欢看本国的电影,因为自己国家的影片品种多、花样多,比如有唱歌跳舞的、有让你哭让你笑的、有情感方面的等等,而美国影片场面剧、动作片多一点。”在这一点上,苏嘉莎和敖玛再一次不谋而合。

  “印度人最大的兴趣就是看电影并且不在家里看,都要去电影院看,好去感受那里的氛围。”敖玛说,在印度,每个星期五都可以推出3部新影片,这个是比较厉害的,“粉丝”们聚在一起看影片、交流观后感,就像看球赛一样,比如中国足球队踢进世界杯了,在英国有个主场,那么球迷全都会赶到英国去看球一样,已经达到了疯狂的地步。

  除了本国的电影外,在印度也能看到中国影片,在中国影片中,印度人熟悉的明星有成龙、刘德华、李连杰。敖玛本人就是成龙的超级“粉丝”,只要有成龙主演的影片他都会去看,他很欣赏成龙的中国功夫。说到这里,敖玛腼腆地说,他给自己取了个中文名字——“成虎”,希望有一天也能像成龙一样强壮,不能成龙至少也能成虎。

  印度电影最大的特点就是歌舞,在印度是不是每个人都能唱会跳?“No、No、No”苏嘉莎摇着头说,印度北部的人性格奔放、活泼,相对喜欢唱歌跳舞,而南部的人比较羞涩,并不善于歌舞。电影里看到的歌舞场面大多都是专业演员,所以当然唱得好跳得好啦。

  瑜伽起源于5000年前古印度,绝大多数是以口诀的方式,由师父传给徒弟。大约在公元前300年时,印度大圣哲帕坦伽利创作了《瑜伽经》,印度瑜伽在其基础上真正成形,瑜伽行法正式订为八支体系。

  有记载称,瑜伽起源于5000多年前的古印度文明,初期的瑜伽行者都是智慧高的科学者,无论冬夏常年在冰雪覆盖的喜马拉雅山脚下向大自然挑战。要想长寿而健康地活下去,就必须面对“疾病”、“死亡”、“肉体”、“灵魂”及人与宇宙的关系,这些都是瑜伽者研究了好几个世纪的问题。他们仔细观察动物,看它们如何适应自然的生活,如何实施有效的呼吸、摄取食物、排泄、休息、睡眠以及克服疾病。根据这些资料,结合人类的身体结构、各个系统,解析精神如何左右健康,研究出控制方法。瑜伽的目的在于使身体、心灵和自然和谐统一,从而开发人体潜能、智慧和灵性。

  由于瑜伽对心理的减压以及对生理的保健等作用明显而受到推崇,近年来,瑜伽陆续传到世界各地。昆明街头的大小健身场所内,一般都有瑜伽这一项目,有的健身房甚至还开设了针对不同人群的瑜伽,如孕妇瑜伽、产后塑身瑜伽等,看上去有些玄乎,从中却不难看出印度瑜伽对昆明的影响力。昆明尚且如此,印度当地又是个什么情况?

  “瑜伽是印度人生活中的一部分,大家每天都会抽出时间来做瑜伽。”苏嘉莎介绍,在印度,大家天天都要做瑜伽,把它当成了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每天做瑜伽的时间一般不会少于一个小时,大多数人会选择在早上或晚上的时候做。苏嘉莎本人习惯在早上做瑜伽,无论是在美国或在中国工作,仍然要坚持每天做瑜伽。她说,印度人做瑜伽就像中国人打太极一样,瑜伽讲究身体、心灵和自然的和谐统一,太极也是一样的。有条件有时间的话,做瑜伽需要到空气清新、环境优美的大自然中去,练太极也需要这样的环境。但条件不允许时,那就只能在附近的公园、湖边,甚至住所的院子或是屋里做瑜伽了,练太极也应该差不多是这样的情况。

  2011年3月,印度公布的第15次人口普查的结果中,最引人关注的一点是:男女比例失衡的趋势正极度恶化。报告显示:印度6岁以下男女儿童的比例为1000∶914,这是自1947年以来出现的最严重的男女比例失衡。

  根据资料记载,印度是一个重男轻女严重的国家,实际上是否如此?苏嘉莎介绍,印度社会阶层分层比较严重,分上中下三等,上流社会的人拥有大公司、家族企业,需要男孩将来继承“家业”。中产阶级也更喜欢男孩一些,主要也是继承“家业”。

  作为女人来讲,2000年以前,女人大都过着相夫教子的家庭主妇的生活,男人可以负担整个家庭。2000年之后,很多女孩也外出求学、工作,重男轻女的现象有了一些变化,但更多的家庭还是喜欢男孩多一点。2000年以前,女孩的教育不是很普遍,受过高等教育的女孩有是有,只是很少,2000年以后变化就非常大,受过高等教育的女孩越来越多。苏嘉莎就属于“少数”里面的佼佼者。

  以前,在印度,下等阶层的家庭可能会有5个孩子,甚至7、8个孩子,中等家庭会有3个孩子,上流社会家庭会有两个孩子。2000年以后这一方面变化也比较大,现在的家庭一般小孩都不多了,一般就是一两个,而夫妻双方都要外出赚钱,所以有经济能力抚养两个孩子上学。这样,男孩女孩都可以上学了。苏嘉莎也得到了上学的机会并且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得了成功。

  在孩子多的年代为什么选择让男孩接受教育而不是女孩呢?因为女孩读完初中后,到了出嫁的年龄,都是要出嫁跟男人走的,对家庭不会有太多的贡献,联系也不那么紧密了,而男人结婚以后仍然跟自己的父母住在一起,赡养老人,负担整个家庭。从这个角度讲,父母们当然更愿意把钱投在男孩身上,等男孩以后长大了,有出息了仍然会对父母尽到赡养的义务。

  印度人有4大传统仪式,分别是出生、葬礼、婚姻和普迦仪式。其中,印度人的婚礼是社会地位的代表,也是一生中重大的仪式。印度青年到了适婚年龄,都会由父母代替为其寻找社会阶级、语言相同以及星相可以配合的对象。

  “看,她是我的女儿,旁边的是我的朋友和她的女儿,我的朋友住在印度北部,她们就很白。”说话间,苏嘉莎从电脑里调出照片。随着她的手指轻点,一幅幅漂亮的照片出现在眼前,漂亮的纱丽、耀眼的首饰、额间的朱点,再加上鲜花的点缀,美轮美奂就如同电影里的明星一般。“哇,太漂亮,太惊艳了!”在场的学生们不禁惊呼。大家的注意力一下子都被苏嘉莎电脑里的照片吸引过去了。

  “这是在什么场合?这套纱丽一定很贵吧?女人结婚有什么标志,看手上的戒指还是看哪里?”研究生们一连串的问题蹦了出来,记者一时成了一名真正的“记录者。”

  答案跟大家猜的一致,确实是在婚礼上。谈起女儿的婚礼,苏嘉莎津津乐道,她耐心地解答着学生们的疑问。“印度人非常重视婚礼,认为那是一生的重要时刻之一,到那天,新娘会穿上最漂亮的纱丽,再佩戴上相应的首饰和鲜花。”苏嘉莎说。

  “这幅照片是我女儿和女婿在婚礼上拍的。”只见照片上的印度美女身旁站着一位身着白色印度传统服装的青年男子,高大帅气。“完全是高富帅嘛!”研究生董秋燕不禁叫出了声。由于说的是中文,苏嘉莎并没听懂是什么意思,但她显然已经从董秋燕的情绪及现场气氛中感受到赞美了,也跟着笑了起来。现场的气氛顿时变得活跃起来,似乎没有了教授和学生,只有朋友,语言也不再是个问题。

  谈到婚礼的仪式、着装,苏嘉莎骄傲地说,传统从来没有改变过。就算现在的年轻人平时不太穿纱丽了,到结婚那天一定要穿,结婚时穿着的纱丽以白色系为主,其间会点缀一些粉色,除了首饰之外,还会佩戴香气袭人的鲜花。婚礼的仪式也完整地保留了传统,每一个步骤都必不可少。

  今年1月,印度总理辛格承诺增加下个五年计划(2012—2017)的科研经费,由2011年的30亿美元增长到2017年的80亿美元。此举展示了印度崛起成为世界科研强国的雄心,但在累积优势和诸多制约因素角力之下,前景尚有待观察。

  科研工作者在人们的印象中总是严谨、不苟言笑的,而苏嘉莎一袭长裙,外加搭在肩上的薄纱,额间有朱点,脚趾上戴着标志已婚的趾环,不紧不慢的脚步更显轻盈曼妙,那种来自异域的风韵与年龄无关。看着眼前的苏嘉莎,怎么也不能让人将她与科研联系在一起。

  “那样一身穿戴,做起实验来方便吗?”“还行吧,她穿上白大褂以后做实验,没看出有哪里不方便的。”“她做起实验来非常认真、规范,不愧是专家。”研究生们回答了记者的疑问。

  谈话中,无论是苏嘉莎还是敖玛都很少谈及自己的专业,聊了那么多似乎还没有回到“正题”上。于是,记者便请两位学者谈谈自己的专业,谈谈科研。

  敖玛斜靠在椅子上,摊开双手说,选择学生物有两个原因:一是讨厌学数学,经常会被数学公式搞晕,而生物感性的东西多一些,经验的东西多一些;另外一个原因是印度90%以上的学生都会学工科、工程学,现在这个趋势越来越严重了,这就很难找到工作,所以才选择学生物,自己也更感兴趣一点。

  苏嘉莎选择植物研究则是受家庭的熏陶,她的父亲就是一位化学家,她很喜欢做科学研究。不过,印度从事科学研究的人并不多,大量的人才集中在IT行业和建筑业。

  据媒体报道,前段时间印度旁遮普省一对夫妇因付不起200卢比(约合人民币23元)的费用,该医院便拒绝提供光照治疗,导致这对夫妇刚出生4天的女儿黄疸不治而亡。

  “在我的印象中,中国电视台播放的节目,娱乐方面的居多,电视剧之类的多一点。在印度,农业频道多,国家对农业很重视,很多都是直播节目,比如说不知道花生怎么浇水、怎么施肥,就可以立马打电话过去咨询。”敖玛认为,昆明在植物保护方面可以多开设一些这样的电视栏目,多做环保宣传。另外,印度的公务员会选择一天出去植树,大家都做那么一点,绿色就多一点。昆明很美很干净,只是最近一段时间在建地铁、拆迁,感觉灰尘较大,等这些工程都建设完了,再种上绿色植物,就很好了。

  至于市民普遍关注的就业、就医、房价等问题,苏嘉莎介绍,中国和印度都是人口大国,就业压力大,中国大学生毕业后很难找到工作,印度IT行业发达,还有建筑工程业都可以吸收不少大学生就业。印度的房价大体跟中国差不多,也是大城市要贵些,中小城市相对便宜些。一般人要想在大城市买房的话非常难,在中小城市买就容易些了。在印度,医疗费是家庭消费中最大的一个方面,在印度看病比在中国要贵。总体来说,印度人很少能享受到社会福利。(昆明日报 记者罗昆娅)

  “比起北京、上海来,昆明就比较平静和祥和,我非常喜欢这里。”苏嘉莎一边比划一边说。她还告诉记者选择云南有一个特殊的原因,那就是在美国工作期间,看到在那里的中国人非常乐于助人,所以带着这个想法来到中国,想看一看为什么中国人那么团结,那么友善,愿意帮助别人。同样在美国,印度人之间见到了顶多点点头问声好就过去了。而中国人之间,其他同胞会想方设法找到刚来的人,并尽最大努力帮助他。在印度的中国人也是这样,这几年中国人去印度开餐馆和做美容美发的比较多,平时就能看到中国人之间联系紧密,只要哪个人碰到一点点困难,大家都会去帮助他。

  苏嘉莎来中国之前左手意外受伤了,每天都要裹着弹性绷带。一来到中国,就有中国人主动帮她拎包,这一细微的动作让她感到很温暖也很感动。来到云南两个多月的时间里,张洋及其他学生工作上是苏嘉莎的助手,生活上是苏嘉莎的翻译和向导。苏嘉莎在云南真切地感受到了中国人的友善与热情。

  敖玛说,云南与印度距离比较近,加之两地的贸易往来一年比一年多,所以对云南还算比较了解,云南三个地方很出名,分别是香格里拉、大理、丽江,但他只去过金殿、野鸭湖和西双版纳。

  “去西双版纳就像回家一样,那是一个非常美丽的地方。”敖玛兴奋地说。张洋接着解释,西双版纳的气候与敖玛的家乡很像,所以他感觉就像回家一样,另一方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本身就是5A级景区,是一个非常漂亮的地方,也是敖玛最喜欢的一个地方。

  与敖玛不同的是,除了旅游景点外,爱美的苏嘉莎还饶有兴致地逛了一回南屏步行街。苏嘉莎说,南屏街很热闹,感觉不错,商品的品种花样多,比如坤包花色品种非常多,价格跟印度差不多。

  在云南待了一段时间后,苏嘉莎和敖玛都认为,云南气候非常好,适宜居住,云南是个平静祥和的地方,这里人比较少,不像北京、上海一样拥挤、吵闹。(记者罗昆娅)

  “印度北部和南部的差别还是很大的,从气候到人们的肤色、饮食习惯等等方面都不一样。”苏嘉莎说,在气候方面,印度北部要凉爽一些,南部则非常酷热,有时最高气温会超过40℃,也可能是因为气候的差异,印度南部阳光比较烈,所以那里的人皮肤要黑一些,而印度北部的人皮肤就白得多。饮食方面,印度北部的人喜欢吃玉米、小麦,南部的人主要吃大米,与云南人差不多。

  在穿着方面也有不同,同样是穿纱丽,南部披在右肩,北部披在左肩,南部装饰品多一些,北部则不怎么戴首饰。说到这里,苏嘉莎将长长的金项链轻轻拉出,指着上面的吊坠说“这个是父母送的,不能离身;这个是丈夫送的,也不能离身。”不同造型的吊坠碰撞在一起会发出悦耳的“叮咚”声。张洋解释,那两个吊坠大概相当于中国人的“护身符”和“定情信物”,都具有特别的象征意义,十分重要。展示完珍贵的吊坠后,苏嘉莎又小心翼翼地将项链放回披肩下面,只露出颈项上的一根金链子。

  那么,在社会经济发展方面,印度北部和南部是否也存在差异呢?苏嘉莎介绍,在经济发展方面,南北的差距不是太明显,但各有优势和特点。印度北部土地肥沃,农业相对发达些,而南部有很多公司,特别是IT行业发展比较快,此外,植物种子公司也多,相对来说,印度南部的学术氛围要好一些。

  张洋接着补充道,全世界70%的蓖麻种子都来自印度,印度是世界蓖麻油、蓖麻种子的出口大国。苏嘉莎教授专攻小桐子和蓖麻两种经济作物,这两种经济作物都属油料作物。蓖麻,云南人并不陌生,在农村房前屋后都能看到,蓖麻油可用于航空和化工。小桐子是近年来比较热门的一种油料作物,国内研究机构也较多,西植园是其中的一家,小桐子油可用作生物柴油,对节能环保、资源的可持续循环利用都具有重要的意义。(记者罗昆娅)

  印度,是印度共和国(Republic of India)的简称,位于亚洲南部,是南亚次大陆最大的国家,与孟加拉国、缅甸、中华人民共和国、不丹、尼泊尔和巴基斯坦等国家接壤。

  古印度人创造了光辉灿烂的古代文明,作为最悠久的文明古国之一,印度具有绚丽的多样性和丰富的文化遗产和旅游资源。印度也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佛教的发源地。印度是世界上发展最快的国家之一,但也是个社会财富分配极度不平衡的发展中国家。印度已经成为软件业出口的霸主,金融、研究、技术服务等也将成为全球重要出口国。印度也是当今金砖国家之一。

  就教育领域而言,目前,云南与南亚国家在教育领域开展了合作办学、互派留学生、教师培训、科研立项等多种形式的合作。下一步,云南将启动教育国际化建设工程,逐步把云南建成面向南亚的人才培养基地及周边国家学生留学中国的重要目的地。

  此外,云南将大力引进海内外优质教育资源,扩大与国际国内知名高校和教育机构多形式合作办学,在重点学科、重大科研项目和教育服务支柱产业等领域,有计划地引进海外高端人才和学术团队,尤其是引进南亚、东南亚国家的教育资源。

搜索

HTML地图 网站地图